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抓创新不问出身”心得体会
- 点击数:0次
- 发布时间:2021-04-14 14:50:38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,如何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?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给出了答案:抓创新不问“出身”,只要能为国家做出贡献,国家就会全力支持。
抓创新不问“出身”,必须打破“唯高大上”的惯性思维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,不问出身就是要打破“出身”的惯性思维。一直以来,各地在引进创新人才上紧盯“高学历”,在发展创新产业上青睐“大项目”,在投资创新上鼓励“上档次”,创新变的太过高大上,不够接地气。纵观历史,“四大发明“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是侍从。《茶经》的创作者是说话结巴,其貌不扬的陆羽。在当代,小到老百姓身边的今日头条、抖音、创客、美团等民间创新服务产品,大到民营资本的星级荣耀、蓝箭航天等高科技航天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。民强则国强,民间的创新力量用它们巨大的潜力迸发出勃勃生机,极大地推动国家创新强国战略。
抓创新不问“出身”,必须确立一种“效果导向”。 以创新能力、创新担当、创新成绩作为最终评判标准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只有中专学历,但经过几十年努力研发出棉花铺膜播种机系列产品,填补我国地膜植棉机械化应用领域空白。近年来,中国航天不断刷新创新高度,从嫦娥五号带回月球土壤,到“天问一号”探测器成功发射,“80后”“90后”科研人员已担当重要角色。无论起点高低,矢志创新就能超越自我;无论什么岗位,敢于突破就能创造精彩。对每个人而言,不问“出身”意味着看见自己的可能性,只要敢于尝试、保持努力,长期的坚持可以在未来某个时刻开出创新之花、收获创造之果。
抓创新不问“出身”,必须营造“万众创新”的生态环境。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,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。创新决不是某个人,某个群体的事情,不问“出身”即是人人皆可创新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,我们必须积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,主动性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,树牢人民创新“主人翁”意识,营造浓厚的“万众创新”的氛围。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,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是激发“万种创新”活力的基础。不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上新台阶,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坚强保障。
对我们自身而言,创新无处不在,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,创新往往来源于对日常工作的用心和思考。打破传统思维模式,打破传统工作方法,都是创新。在日常工作中,碰上事情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办,而不是依照惯例应该怎么办。在不断的尝试和创新中,一定会找到更适合自己也更适合集团发展的新思路,新方法。
司维珂